震惊!丝袜大王”涉嫌传销,暴跌70%,下一个权健在眼前?
2019-12-11 20:24:55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震惊!丝袜大王”涉嫌传销,暴跌70%,下一个权健在眼前?

 

文/维维安


“袜王”浪莎,曾经打出一句红遍天下的广告语:“不只是吸引”。


很显然,今日的浪莎,已经用表里如一为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做足了诠释:不仅仅袜子、内衣等产品是“朦胧”而夺人视线的,甚至连自家的业务模式,也给少男少女以“浮云遮望眼”的神秘感。


一窥这两天关于浪莎的热搜,铺天盖地的关键词中最高频出现的一条,竟然和“袜子”,“内衣”这样的主力产品无关,而是为群众谈之色变的“传销”。


唏嘘!风闻最廉价而亲民的袜子和内衣们也集体“下海”了,谁的玉体能顶得住?


事情是这样的,前些天有媒体发布题为《袜王浪莎转型涉嫌传销上市公司业绩或靠此支撑》的报道,直指浪莎旗下子公司浪莎针织因涉嫌组织传销遭到法律制裁,并曝光了浪莎针织的多种“业务模式”……


震惊!丝袜大王”涉嫌传销,暴跌70%,下一个权健在眼前?

 

面对媒体和舆论的口诛笔伐,浪莎股份在12月6日晚间急忙发布澄清公告,直言“市场传言不符合公司实际”。甚至在公告中明确提出“上市公司未参与”这样狡兔三窟的说法。


然而,“一番战”刚起波澜,尘埃落定还要折腾个几天,且看浪莎股份的公关部如何舌战群儒,力保自己在营销上的“朦胧美学”传承到底吧,事情的发展会越来越有趣。


市场会“买账”袜业大王的此番自辩吗?


01


既然不幸“中枪”的是上市公司,我们有必要先来探讨一下浪莎股份在业绩上“扭亏”的话题。


根据2018年年报,浪莎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.88亿元,同比增长12.86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16万元,同比增长27.05%。基本每股收益0.3元。


这样的业绩表现虽然算不上惊艳,但比起同行的纺织服装公司,算是可圈可点了。尤其是超过营收14个点的净利润增速,给人以浪莎在小本经营上越来越“披沙成金”的既视感。


回顾8年来浪莎股份交出的财务数据,很显然这一判断又得到了强化。东方财富的这一组条形图就颇为直观的展现出这一点:2011年到2015年之间,营收和净利润均处于下滑态势,显示出增长遇到掣肘的积重难返。


而2015年至今,触底反弹的态势非常明显。两者走势保持高度一致的同时,净利润的弹性明显更大,强势“反弹”的浪莎似乎寻寻觅觅间找到了一种能够矫正过往,“排忧解难”的守业之道。


震惊!丝袜大王”涉嫌传销,暴跌70%,下一个权健在眼前?

注:图片来自于东方财富网


2015年,对于业绩上返老还童的浪莎而言,委实是个饶有意思的转折点。


我们撷取2015年来至今的盈利能力指标来分析,也会发现一些非同寻常的信号。比如从2016年起,浪莎股份的毛利率开始大幅飙升,从15年底的12.36%攀升至2016年底的18.75%,并且此后均保持在这个水平之上。与之相应,净利率指标也开始快速修复,从2016年底的5%连续上行到2018年底的7.52%,在此之前能达到这个水平的,还要追溯到鼎盛时期的2011年了。


有意思的是,浪莎股份2016年至2018年三年公司与股东单位及关联方发生的关联交易金额分别为:3369.63 万元、3419.58 万元、2600.92 万元,分别占当年营业收入的 12.52%、9.96%、6.71%,看起来的确是在逐年下降了,但2018年的关联交易总额却接近3610万,其中与浪莎针织的多次“美体内衣”交易这样的“传销性词汇”反而在总数和频率上有所增加。


02


2016年到底发生了什么,能够让浪莎股份在转型期“一蹴而就”呢?


有爆料人指出,正是传销带来的“功绩”。从2015年底,浪莎就开始谋划其所谓的“直销”业务,其推出的“浪莎之康”产品有三大系列:保健食品、营养代餐、生态家纺。项目奖金也实行双轨制,从普卡到钻卡,四个级别分别为2500元、5000元、10000元和20000元。


后来的“加盟店”模式堪称浪莎将这一骨骼清奇的经营思路继续发扬光大后的“集大成者”:先让加盟者缴纳2万元保证金,然后就可以在全国各地开“浪莎E+生活馆”系列加盟店,并且在管理中设三级分销奖励制度……


如此云云,不用赘述,自我传销界“套路得人心”,你知我知大家知。


这样一来,浪莎的系列产品缘何在盈利能力告急之际“突然更赚钱了”,我们好像有了些新眉目。


2015年以后的浪莎,越来越有些“权健二世”的影子。不知道浪莎的翁总当初为了激发“业务灵感”,是否去了天津而向大忽悠束昱辉登门拜师了呢?以致于后来层出不穷的“通络理疗袜”、“能量石功能内裤”等新产品,从性能和描述上也与权健的天价神奇脚垫如出一辙。


震惊!丝袜大王”涉嫌传销,暴跌70%,下一个权健在眼前?

 

抑或是浪莎在打造新品中突然“悟道”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携资本所好强势出击“新蓝海”了?看着也不像啊。从浪莎并购屡屡重组失败,研发费用又流于形式,股东更是借市场炒作之际“胜利大逃亡”的表现来看,恐怕更是个自欺欺人的说法。


这不由地会让旁观者感叹《安娜卡列尼娜》中的一句话在“无奸不商”定律中的适用性:(PS:在此加上一句,在走捷径的路上)“幸福的人”总是相似的(浪莎,权健的“幸福”三年属于同一发展路线),而“不幸的人”却各有各的不幸。(一个被举报落网,还有一个虽然短期无恙,但已经在累跌7成的“市值杀”和法律制裁下呵呵了)


03


浪莎股份如今苦苦争辩的焦点,在于其销售模式到底属于“直销”与“传销”的差别,一字之差,直接关系到法律、业绩乃至道德上的公允性。


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浪莎针织没有拿到直销牌照,最后被定性为“传销”的可能性颇大。但上市公司力证的“营销模式与上市公司无关”确有越描越黑的嫌疑。


毕竟明显增长的关联交易摆在那里,浪莎账面上越来越充沛的现金和丰厚的理财收益也有些不明不白。上市公司甚至不能提供有说服力的说法来验证自己强势“扭亏”的逻辑何在。浪莎的“朦胧美学”还要一直掩饰下去吗?


浪莎的操盘模式,就是我国企业运用“擦边球”制造业绩突破口的一个典型案例。而这样的“擦边球”浪莎还打了不止一次。加盟店和相关产品的营销模式很显然是一个最为瞩目的“擦边”痛点,而浪莎的重重关联交易和上市公司的诡异业绩反转,也很难说这其中应用到的“财技”能够从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上自圆其说。


浪莎,危矣!


04


其实,名不见经传的非上市企业也好,像浪莎股份这样的老牌上市公司也罢,有过“传销”或者“类传销”这样黑历史的公司,笔者可以如数家珍。


比如今年刚刚被曝光出财务造假的康美药业,就曾在去年被市场挖掘出“非法直销”行为,再往前看,香雪制药、金木集团等知名企业同样被质疑过在市场拓展中“手脚不干净”。当然,这些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是——同质化挤压严重,动销出现危机,这时候在生存之道上阳关道和独木桥的抉择,就是“浪莎”及其效法者们惴惴不安的考量之一了。

 

震惊!丝袜大王”涉嫌传销,暴跌70%,下一个权健在眼前?

 

浪莎股份不会是“前无古人”,当然也不是“后无来者”,只不过奇淫巧技已经为不少接洽过浪莎“神奇内衣”的投资者先行识破——不然为什么在资本市场“大消费”概念止颓复苏的三年里,浪莎的市值能够暴跌七成,大股东又频频质押接近爆仓,与昔日的华南运动休闲一哥贵人鸟一样走出难兄难弟的破败感呢?


浪莎这几年的加盟店生意不好,关了这么多,想必也是因为这种“擦边球”模式的作茧自缚——如果一开始就积极拥抱电商做好渠道调整,抑或一开始就在产品工艺升级上精雕细琢,以解决15年前“本、量、利”无法统一的矛盾,又或者一开始就把整顿“假浪莎”品牌的非法同业竞争放在第一要义,顺势巩固品牌价值,何故在后来被沆瀣的不正之风拉下水,造成老字号品牌沦为“传销产品”的定位笑柄呢?


“擦边球”之死,无关乎市场“接触面”的不留情,只关乎轨迹本身。


更多精彩内容,可以移步至同名微信公众号“经观财经眼”~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