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戏产业之变,监管改革已迎来最好时机
2018-09-04 08:20:07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杨国英

最近游戏公司的日子不好过,甚至已经有人开始为这个行业叫苦,认为游戏行业的寒冬到了。

近期发布的《2018年1-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》显示,上半年我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050.0亿元,同比维持增长态势,由此看来,2018全年游戏市场规模将站稳2000亿大关。

 

游戏产业之变,监管改革已迎来最好时机

 

换个角度看,虽然我国已经跻身全球第一大游戏市场,游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不尽人意的,特别是行业规范的缺位,在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的同时,于产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是一颗迟早要排的“雷”。因此,对于包括游戏公司在内的行业主体来说,不能只是叫苦,而无所反思。

尤其要看到,这次游戏产业突降“冷空气”,直接原因都是政策层面的,一是机构改革导致游戏行业相关行政审批暂停;二是政府多部门持续对游戏行业在治理和规范。换句话说,政策、监管出现了比较重大的变数,但靴子尚未真正落地,这种情形对于更好地理顺网络游戏的管理机制,是一个难得的契机,而过早地迫于行业压力、以市场的名义呼吁为游戏行业“泄压”,则可能使游戏行业的发展重回惯性发展的老路。

事实上,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,管好游戏产业,现在都可能是最好的时机。最为客观的宏观背景是,现在中国不仅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,而且市场的集中度已经很高,头部的两家公司占了整个游戏市场7、8成的份额——相比一般性的服务产业,游戏作为社会、经济“双刃剑”的特征更为鲜明,面对这样一个市场规模和集中度都不低、监管上又不能拖后腿的产业,产业管理机制的补课已经是刻不容缓。

从行业自律水平来看,游戏市场规模和集中度的提高,并不能与行业成熟度简单划等号。在层出不穷的青少年沉迷网游的悲剧事件中,2017年,我国游戏市场的销售收入已经跨过2000亿关口,而今年1-6 月,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.3亿人,这意味着游戏产业自身的隐形重负不容低估。但与此同时,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,在依然激烈的行业竞争下,游戏产业整体上很难保持较高的自律水平,比如,由游戏开发者主导开发防沉迷系统,作为游戏公司最具人性化和责任意识的安排,在实际功效上尚不能尽如人意。

如果说行业自律是更高层次的行业治理格局,那么在行业的外部治理上,也仍有巨大的发力空间。事实上,行业无序发展、市场迅猛生长的冲动,带给政府监管部门的是越来越大的治理负担——游戏监管涉及多个部门,然而,由于机制不畅,此前无论是针对游戏行业的种种规范性文件,还是各个部门的监管流程,都没有发挥很好的效果,多少道“金牌”管不住游戏行业,已经是无奈而公认的现实。

重重窘境之下,政府的此轮机构改革,的确给管好网络游戏问题带来了难得的契机。此前,我国的网络游戏管理涉及文化部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、工信部、体育总局等多个部委,而多头治理的弊端,一方面是部门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,一方面是部门壁垒之间形成的监管漏洞防不胜防。因此,所谓梳理网络游戏的监管规范,应该从部际协调、政令统一着手,形成顶层的行业监管机构和机制设定,就当下而言,应确保给予这一诉求以绝对的优先级,而不能因为一时的行业波动和舆论压力延误改革的最好时机。

游戏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市场规律,但只有在行业监管到位的前提下,尊重市场才是成立的、有社会经济价值的。事实上,理顺监管机制绝不只是游戏公司的负担,从市场容量来看,我国游戏产业已经到了倒逼头部游戏公司发力国际化的阶段,我国游戏产业只有具备合乎国际标准的治理规范以及创新能力、价值取向,才有可能再进一步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