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头条系”营收爆冷:自我复制的极限?
2019-01-17 16:06:02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杨国英

 

“头条系”营收爆冷:自我复制的极限?

 

习惯了高歌猛进的节奏和热度,“头条系”的冷却来得有些突然。

1月16日消息,不具名知情人士透露,事出广告业务的增长速度低于预期,全球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字节跳动2018年营收勉强达标,这是数年来的首次。

“头条系”营收对广告业务非常依赖,核心业务放缓,自然令人担心;另外,“头条系”目前仍在大力扩张,寻求融资、重磅营销投入节奏不减,在这种情况下,营收却仅仅及格,两者之间的反差,似乎也说明潜在问题的严重性。

最令人担心的,其实还是“头条系”的增长模式,也就是过于依赖产品的自我复制——字节跳动的两张王牌中,今日头条2012年发布,抖音2016年上线,至今也有两年多时间,但头条系是以“APP工厂”著称的,在两张王牌之外,连头条员工也说不清头条系旗下有多少APP。

问题在于,虽然有今日头条、抖音这样的“奶妈”,但是在自我复制的粗放逻辑下,“头条系”的大多数产品一定是没有出头之日的。甚至,营收爆冷其实已经说明,“头条系”很可能已经达到自我复制的极限。

 

“头条系”营收爆冷:自我复制的极限?

 

王石最近评价粗放发展的房地产被刷屏,“你怎么暴利,市场一定让你还回去”。

“头条系”热衷于批量生产APP,而不是在一个APP上做大价值,在立意上,就是服务于短期效力最大化——有今日头条和抖音两个“奶妈”,这样做短期的确可以很过瘾,事实也是,字节跳动过去几年在广告营收上过足了瘾。

问题在哪里?在业务架构上,头条没有事业部,取而代之的是分别围绕技术、用户增长和商业化展开的三个核心职能部门。这样扁平化的架构,好处不用多强调,但就事论事,头条的架构直接带来的副产品就是“三化”——产品同质化,业务功利化,以及价值空心化。

头条系app虽然多如牛毛,但在产品思维、技术支持上,都是严重同质化的。为什么?头条系的三个职能部门会参与每个APP的决策,换句话说,你使用的每一个头条系APP都一定是似曾相识的,甚至“千人千面”的算法、技术,本质上也只有一面,就是当初你在今日头条上感受到的那一面——很多用户反映今日头条的算法推动使人厌倦,当同样的算法在不同的APP上复制时,结果显然也不会有任何区别。

头条系的业务功利化,反映在组织上,就是商业化团队在今日头条不仅规模最大,实际权重也不低。早在2013年,头条就挖来了曾在《京华时报》分管广告业务、都市大报全国最年轻的广告总经理张利东,全面推动头条的商业化。商业化是商业的本分,但事实上,头条系一直以来的业绩亮点,除了如今遇冷的广告业务,并无更多基于其他业务模式的作为。

更为值得深思的是,头条基于算法推动的技术取向,在数字时代并没有进化,以及以深度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作为。恰恰相反,技术是中性的,取决于你用它干什么,反观头条系,其将“技术+产品”疯狂打包复制,在占用用户时间这个标准上做得越成功,价值空心化的弊病就越是不容忽视。

当下可能是头条系自我复制的极限,也是流量变现思维的窘境。头条系忙于用头部应用的流量托举同质化的产品,用商业化导向最大限度地榨取用户的广告价值,但流量粗放变现的风口之后,价值创造如何落地,却无暇思考,这也导致了一个事实:当头条的产品开始转向社交、电商,尽管应用频出,从值点道放心购,从多闪到飞聊……由于业务价值逻辑、商业链条根本不同,流量变现思维一再失效。

头条系APP太过蜻蜓点水的特征,早就不止于内容本身带给用户的观感。从这个角度看,头条系疯狂的自我复制,更像是为了防止被外界颠覆所制造的分身。但这一定是无效的,毕竟用户是会脚投票的,别人颠覆你,也只会以另一种方式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