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公益一晃逾10年,它究竟价值何在?
2018-09-09 09:33:34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杨国英

用户联网做公益,已经不是一个新命题,而限于公益自身的一些属性,似乎也从来不是一个足够热门的话题。

不可否认的是,参照发达国家的公益文化和水平,以及近些年来国内的公益实践,我国公益事业仍处在它的上升期,而互联网,实际上首先让这种上升更加显性化——近日,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,全国范围内,在支付宝等阿里生态体系中累计完成的公益捐款的笔数已经高达25.4亿笔。

 

互联网公益一晃逾10年,它究竟价值何在?

 

事实上,我国自2008年起进入互联网公益元年,迄今已逾十年时间。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是,互联网之于公益的真正价值,究竟在哪里?

移动互联网与公益,必然相生相伴!显然,对于格外依赖精神传播的公益事业来说,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力天然是一块极好的基石,而互联网时代“长尾效应”的凸显,也更加契合公益以往固有的小众性质。如果我们的视野更加宏阔一些,那么也必须要看到,当手机网络的超高频使用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人类生活场景,虚拟世界史无前例地走进现实生活,早已无需证明其存在价值的公益事业,也必然需要跟随网络而存在。

 

互联网公益一晃逾10年,它究竟价值何在?

 

事实上,正如移动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乃至颠覆了经济、社会的方方面面,互联网也在持续打破公益的诸多局限。

直观地看,移动互联网给公益带来的改变,就公益参与者而言,是参与公益的方式在变,直接效果则是更加积极的公益体验和更加广泛的参与度。移动互联网既能推举出现象级的公益产品,也能造就一些小众但不乏热忱参与者的公益项目,本质上,这源于移动互联网对“用户(公益参与者)思维”的深刻理解,其最为突出的一个表现是,大家参与公益的形式,已经由传统的金钱、物质投入转向行动等更富变化和参与感的形式,比如在阿里体系累计25.4亿笔的捐赠中,“行走捐步”、“养鸡”小游戏蚂蚁庄园、支付宝里会员的积分兑换这些形式,贡献了绝大部的份额。

更深一层,公益的模式其实也在变,而背后则是商业和公益、商业和社会福祉空前的紧密、交融。移动互联网时代,商业或市场化模式推动公益的力量变得空前强大,而且富有前瞻性、引领性的意义,这种力量,用在解决低碳环保等尖锐而现实的重大时代命题上不仅恰如其分,从长远来看也具有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。

企业的公益之心配合市场“杠杆”的力量,是一种与世界接轨的公益模式。众所周知,国际社会确立的碳排放权的交易,是商业杠杆撬动环保事业的一个典型,在国内,这种模式不仅在乘用车行业燃料消耗值与新能源的“双积分”政策中得到延伸,在互联网公益领域的作用也同样举足轻重——当前,支付宝客户端内最新上线的公益账户小程序,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“集大成者”,授权开通的网友,日后在阿里生态体系内实施的公益行为都可转化为公益资产,其中我们更可以看到,蚂蚁森林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帐户平台,已上线的低碳场景高达18个之多,公众在这些商业场景中每选择一次更加低碳的消费、生活方式,都可以直接撬动商业的力量做公益。一个鲜活的案例是,饿了么在进入阿里体系的几个月内,就实现了与蚂蚁森林全国范围内的打通外卖,消费者在点外卖时只要选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,就可获得蚂蚁森林的绿色能量,这些积累起来的能量,则可以兑换成现实中的植树行动。

可以预见,作为史上最具主动性的全民参与,互联网公益将持续凸显出它的不可替代性。事实上,新的公益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各类公益场景所聚焦的重大现实问题,在此之外,公益资产作为大数据时代的一枚个人标签,在构建信用社会等更为广泛的意义上,更是一种可以推动商业、社会文明长远进步的无形资产。

本质上,任何一种事物的生命力,都在于持续创新,公益也是如此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互联网之于公益所具有的核心价值,不仅在于它已经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,更在于它是当今最能包容创新、激发创新的现实存在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