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微软转型神话”的中国版,为什么可能是苏宁?
2018-05-22 09:41:46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“微软转型神话”的中国版,为什么可能是苏宁?

  杨国英

  从战略转型,到业务转型,再到管理转型,苏宁像微软一样,在艰难的取舍之后拿到了未来时代的船票。

  微软会有今天,连比尔·盖茨本人也没有料到。如果不是摆在面前的事实,我相信,很多人眼中的微软,也已然是老迈不堪。

  微软做了什么?最近四年,微软成就了IBM“大象起舞”之后的又一个转型神话——从2014年2月4日到2018年2月4日的整整四年间,微软的市值上涨了三倍,7000亿美元的市值,仅次于谷歌和苹果!

  这也是在提醒我们,那些奋力转型中的企业是值得关注的。很可能,他就在你身边。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,谁将是“微软转型神话”的中国版?是最近话题不断的联想吗?显然不是。就目前而言,我认为这个“转型神话”可能出在零售业,可能是苏宁!

  其实,想在四年前做出微软将成功转型的预判,是极其困难的——彼时,对微软成功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三任ceo纳德拉,才刚刚上任,微软在云计算等重点领域的胜算,也远没有今天这样确定;而在苏宁转型已经走完上半场的当下,在苏宁转型始终由张近东操持的连续性之下,尤其是经过了2017年零售业大变局之下的检验,预判苏宁的未来十年,其实要简单得多。

  像微软一样,苏宁的转型,经历了一段异常艰难的时期。但是自去年开始,苏宁之前对线上、线下融合的敏锐判断和独立于行业偏见之外的坚持,以及对全产业布局异常坚定的投入,开始成为行业主流;而业绩爆发和持续向好的态势,更成为了苏宁成功转型的确定性信号——苏宁发布的2018年一季报显示,在营收、利润双位数的持续增长中,苏宁已经连续6个季度盈利;就业务线而言,线上交易、物流和金融业务的增长都极为迅猛,而在被称为“后流量时代”的当下,苏宁易购APP月活跃用户数60.48%的同比增速,更说明苏宁“造极”的用户思维正在形成强大的行业竞争力。

  微软的成功转型,得益于抓住了云服务这个未来时代的基础设施,在这背后,实际上涉及到战略、业务和管理多个层面的全方位转型。苏宁亦然。在战略上,苏宁瞄准了“沃尔玛+亚马逊”的转型模式,使得既有优势得以保留到线下重回零售行业聚光灯的当下,而同样难能可贵的是,“负重前行”不仅丝毫没有妨碍苏宁在线上的投入,而是在全产业布局完成之后,使后者在线上、线下的融合中担负起更大的使命——今年1月,苏宁云商更名为“苏宁易购”,这个曾经代表苏宁网购形象的品牌名,从2015年起开始出现在线下店面,如今升级为公司名,不仅体现了苏宁对互联网品牌活性的珍视,在战略上,也意味着八大产业的生态资源合力加持智慧零售“造极”理念的新局面。

  同样,在业务和管理上,苏宁的转型也同样成功。从2008年转型至今,苏宁的业务生态显然得到了极大的充实,这是尽人皆知的,以至于张近东对未来的“生态对垒”充满信心。事实上,苏宁的业务生态布局,从线上、线下到金融、物流等等,已经不能用完备乃至协同来形容,整体上看,它实际上是后发先至、创造行业新高度的标杆性存在——比如物流,规模之大无可争议是其一,而智能化、科技苏宁的底色越来越突出,更是决胜未来10年的底气所在。

  苏宁的管理转型,同样关键。在1月15日的2018年度工作规划与部署会议上,张近东62次提到“用户”,34次提到“服务”,以极致用户体验为本的“造极”理念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。庞大的业务架构之下,强化用户思维、服务意识背后很关键的一点,其实是组织、管理上的变革和支持。事实上,在转型的数年几件,苏宁多次调整组织架构,而近两年,苏宁更多地通过高频次加码人才计划、员工持股计划等符合互联网企业特点的方式夯实组织和管理基础。值得注意的是,苏宁的文化理念在转型过程中也有所调整,但“执着拼搏、永不言败”作为苏宁企业文化的核心,如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凝聚力,可能恰恰是这种变化中的不变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转型越发有张力而稳健依然、持守如一的苏宁。

  转型,就如同重塑一尊雕塑,事后看似精准的手起刀落,在当初往往意味着艰难的取舍。事实上,在微软的“转型神话”开始之前,比尔·盖茨已不断减持微软,而在苏宁,我们看到的却是张近东、重要股东近几年的多次大手笔增持。这或许已经说明,相比四年之前的微软,苏宁的转型虽然同样艰难,但早已踏上确定性更强的进击之路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